發布時間:2022-05-11 08:30:35
來源:中衍資訊
今天全國生豬均價繼續普遍上漲,在經過近期短暫調整后,近日再次啟動上漲,全國各地區看也表現出普漲現象,不僅華南地區上漲東北地區也出現繼續上漲行情。這波生豬上漲的同時,白條豬、豬肉也同步上漲,另外仔豬、淘汰母豬也在上漲,這都反映出市場業者對市場的普遍看漲心態。1、超跌反彈,長期虧損盼漲心切,長期高企的飼料成本,雖然近期豆粕價格有所回落,不過整體依然處于較高水平,而且長期高價已經傳導到養殖業,玉米價格始終處于高位沒有明顯調整,4月生豬飼料雖然環比回落,不過同比漲幅也接近10%,目前整體生豬養殖依然處于虧損狀態,在能繁母豬存欄下降的同時,很容易引起惜售挺價現象。2、疫情防控,今年以來多地局部發生新冠疫情反復,在動態清零政策指導下,各地區也落實了較為嚴格的防疫措施,這引發居民的搶購物資的熱情,尤其上海的情況在網上流傳也很多,不過后續居民情緒也恢復正常。3、政策推動,相關部門對生豬價格持續下跌后的收儲政策對豬價起到一定作用,市場普遍認為“底部”已經出現,但從實際收儲數量看并不多;與此同時前期廣東進行區域外調運管控也在一定程度支撐豬價,并引起市場一致樂觀預期。近段時間市場對于生豬新周期啟動的討論聲也越來越大,那么當前生豬上漲確實是產業去產能到了邊際值嗎?生豬價格就此不回頭的上漲嗎?21年7月能繁母豬存欄開始下降,從理論上看也不難推導今年5月將出現產能拐點,也表明上輪豬周期可能面臨結束或者接近尾聲,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個大概,至于生豬能否真正啟動新一輪上漲要看產業各方面協調配合,如果只看能繁母豬就能判斷生豬價格要暴漲,很可能要蒙受一定損失,產業運行的各方面細節要進行梳理,才能盡可能的精確找到市場拐點。
能繁母豬,根據農業部統計顯示截止今年3月能繁母豬存欄為4185萬頭,卓創統計樣本數據也在進一步減少,那么根據前期后備母豬補欄以及淘汰情況看,4月份能繁母豬存欄應該也是繼續減少的狀態,這點是毋庸置疑的,但這個數量級別我認為還是有點多,或者說市場普遍選擇了樂觀而忘記了風險。根據農業部21年9月發布的能繁母豬存欄調控目標為4100萬頭左右,這一點是很多看漲觀點的基礎之一,但最低保有量也有目標:3700萬頭,很顯然市場選擇了樂觀的一面。那么3700萬頭也是能容忍的范圍,而這這也是在“保供穩價”的大方向指導下的目標。很顯然3月份的存欄還在這個區間上方,生豬產能沒有到達安全邊際而且屬于寬松狀態毋庸置疑。生豬存欄,目前農業部統計3月生豬存欄為4.23億頭,比去年同期還要多,也就是說這個存欄量是近幾年最高存欄,再以農業部指導的4.2億頭看,3月存欄也是高于目標的,高出的這些需要市場來消費掉才行。補欄方面,近期豬價上漲引發市場各環節樂觀情緒,雖然仔豬價格上漲與前期淘汰產能有關,但近期的需求確實也很強,養殖戶對市場預期普遍看好,補欄積極性很高進而推動仔豬價格走高。但后備母豬價格表現卻相對穩定,并沒有出現跟隨式的大漲,反映市場對后續整體狀況并不太樂觀,既有高成本壓力,也有資金困擾,更有對近兩年需求恢復的擔憂。出欄方面,近期出欄體重先減后增,前期部分地區疫情解封后出欄增加體重下降,隨著南北價差擴大,更是促使北方地區出欄體重進一步下降,不過豬價強勢上漲期,市場壓欄惜售又使體重增加。后續隨著氣溫回升,肥豬需求減弱可能又會促使出欄體重下降,需要留意二次育肥對后續出欄體重的影響。今年屠宰量相對近兩年是增加狀態,但和往常年份相比卻明顯處于較低水平,如果看屠宰后的體重,今年也確實高于正常年份而低于近兩年,這兩方面形成一定對沖,從豬肉產量數據看4月份產量要高于近幾年平均水平而且處于較高狀態,同時再看鮮銷率在進入3月后處于快速提高階段,而且當前凍品庫容率介于27%左右,雖然處于相對較高水平,但也算正常范圍內,以上都說明當前市場豬肉消費并不差。在物價普遍抬高生活成本提高的環境下,前期低價豬肉確實能促進消費,那么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:后續如果豬價持續上漲,豬肉本身的消費優勢將不復存在,必然出現抵觸高價的的情況,終端需求很可能將會萎縮。總而言之,當前生豬產能確實在逐步減少,但能繁母豬存欄、生豬存欄、出欄量都還在相對高位,近期漲價受對方面外圍因素推動,并非產能本身處于低水平或者出現過度去化的情況。有情緒就有修正,如果價格持續走高,將抑制終端消費,反過來將會壓制豬價。
1、產業:產能方面當前還處于略于充足的狀態,尚未達到做多的安全邊際,近期漲價主要受業者盼漲和產業外圍因素推動,當前生豬出欄整體高于今年平均水平,后續隨著產能持續減少將利于豬價上漲;同時豬價過高也會一定程度抑制終端消費,當前階段上漲繼續維持的難度較大,但鑒于產能去化的過程,豬價已經處于底部狀態,但豬價難以在短時間持續暴漲,同時不排除再次下跌修正的可能。
2、生豬期貨09合約目前高點達到19240,已經達到預期,同時要留意再次試探19800的可能,操作上關注伺機空單進場機會,留意風險管理。